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要挖掘紅色文化內涵,不斷創新宣傳模式,在解說中植入多種藝術形式,使解說新鮮,很好地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。
西柏坡培訓堅持以觀眾為中心。講解的對象是觀眾,觀眾因年齡、文化背景、職業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,有著不同的興趣和心理訴求。講解時要與觀眾進行溝通、交談,及時了解觀眾的所思所想,用不同的形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。
在訪問期間,講解員應使用易于理解的語言解釋一個人物和一段歷史。植入其他藝術形式,是為了讓解說更生動、更貼近大眾,讓觀眾對歷史有更深的理解,事半功倍。因此,無論多么創新,我們都不能離開解釋的基礎。我們應該注重“說話”,穿插不同的展示形式。
堅持新形式的適當植入。新形式的植入是評論員根據展覽資源、文化資源和自身資源進行再創造的過程。貼近內容的形式應植入合適的地方,使受眾能夠流暢自然地掌握有用的信息。因此,評論員應仔細分析解說內容和展示結構,以了解該告訴觀眾什么、何時告訴觀眾以及觀眾應該得到什么。
各種解釋形式的組合。解說形式的創新是通過評論員的各種表達方式,如情景喜劇、舞蹈、歌唱、快板、演講、評論解說等,讓觀眾更深刻地了解展覽的史實和精神實質,西柏坡培訓基地的評論員常唱一首紅歌:“一碗飯送軍糧,一腳布送軍服,一件舊棉襖蓋在擔架上,一身血肉送戰場……”這樣的展示使紅色歷史更生動,更容易被觀眾接受。
此外,解說形式的創新還應注重與當地地域文化特征的結合。西柏坡紀念館借鑒了河北當地的民間快板,將非文物民歌融入紀念館的宣傳工作中,既讓觀眾耳目一新,又弘揚和傳承了當地文化。觀眾也可以適當地參與解釋。西柏坡培訓基地每天定期在中共舊址舉辦民歌和秧歌,觀眾可以隨時參加。形式雖然簡單,但可以使黨史教育“活”起來。
紅色紀念館應該牢記紅色故事,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。
王老師:135-8261-2718
張老師:137-3118-8192
地 址:西柏坡紀念館館委會南側約30米西柏坡紅色傳承教育基地